2023-02-22 阅读:1145
学院长期依托云南独具的畜禽品种和饲草饲料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获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选育、畜禽营养与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颇具特色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选育和开发利用方面,先后培育了大河猪火毛系、版纳小耳猪群体系、撒坝猪专门化母系、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滇撒猪配套系、武定鸡农大I系、龙陵黄山羊等地方畜禽新品系(或配套系),累计推广养殖近1.5亿头(只),在大额牛、乌骨羊等特有遗传资源种质特性方面开展了颇有特色的研究。其中,曾养志教授等培育的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历时28年,繁育25世代,近交系数达99.47%,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连林生教授等培育的我国第一个以纯地方猪种选育的专门化品系配套而成的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通过了国家审定,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猪配套系,这一研究成果被有关专家誉为“代表了我国猪育种科技的先进方向”。
在畜禽营养与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研制的以天然植物有效成分为主体的饲料添加剂可替代饲料中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为生产安全优质畜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的云南地方猪种蛋白质利用技术研究,采用回-直肠吻合技术,测定了云南地方蛋白质饲料的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构建了氨基酸消化率数据库,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的弱秋眠性苜蓿遗传多样性及利用研究,筛选出了适合云南集约化栽培的苜蓿品种,并优化了丰产栽培技术,丰富了苜蓿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五年来,主持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层次和水平上有了大幅提升。共承担国家“973”前期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项目31项,主持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7项,其他各类项目102项,累计达190项。目前在研项目71项,在研经费2463.5万元。成功培育国家级配套系1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代表性成果一:版纳微型猪近交系
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历时28年,繁育25世代,近交系数达99.47%,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代表性成果二:滇撒猪配套系
历时13年,,成功培育的我国第一个以纯地方猪种选育的专门化品系配套而成的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被有关专家誉为“代表了我国猪育种科技的先进方向”。
代表性成果三:天然植物有效成分饲料添加剂
利用云南丰富的天然植物和饲料资源,研究饲料资源利用和天然植物有效成分添加剂加工技术,为云南生产安全优质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代表性成果四:弱秋眠性苜蓿品种培育及利用
筛选出了适合云南集约化栽培的苜蓿品种,并优化了丰产栽培技术,丰富了苜蓿基础理论。
代表性成果五:世界第一头孤雌生殖克隆猪
被评为“2013年云南十大科技进展”。颁奖辞:科学的巅峰,超越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创新的天梯,喜迎“天蓬元帅”降临凡尘。世界第一批成活的孤雌生殖克隆猪在云南诞生,是生命史上的奇迹,昭示着云南在这一领域跻身于世界的前沿。”
(数据统计自2016年10月)